公司新闻
Company News
绿维文旅:浅谈光文化和灯光旅游的发展
一、光文化的发展
“光”在辞海中的解释是“光明”。光是能量之源,自然日月更替控制着季节变化,使地球的生命节奏保持平衡,让自然生生不息。人类获取的信息,80%都是源于光对视觉的刺激。人类对光的崇拜和利用,自古以来就有,人类跪拜日月以祈求平安、丰收、避免天灾;晚上点起篝火以驱赶野兽。在我国的文学著作中,也把对光的感受融入到对整个大自然的观照之中。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中说:“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。”他从空间感受联想到人生境遇,提出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人格抒怀,令人赞叹而成千古绝唱。我国古代很早就用灯笼作为照明工具,同时起到装扮城市的作用。如苏轼曾写道:“灯光钱塘三五夜,明月如霜,照见人如画”,这里描写了用灯光装扮的城市轮廓,在明月之下游人如梭。辛弃疾有“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……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。”这里讲的灯有造型,还有韵动。李清照有“去年元月时,花市灯如昼”,这里诗人描述了灯的亮度。
对于光的哲学思辨起始于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。在其“洞穴比喻”中,把认识事物的人比喻为锁在洞穴中的囚徒,人只能借助洞穴中的火光看到投射于洞壁上的光影,他认为这种光影正是人的感性认识的根源。普洛丁则把光照比作神明,光亮不仅来自至高无上者,而且就是至高无上者。其后在(托名)狄奥尼修斯的《神秘神学》中,发展了光的审美的形而上学。他说:“巨大的、闪光的、永远发光的太阳是神圣之善的明白形象,是至善的遥远回声。它照亮了一切能接受它的光的东西,但又永远不会失去它完全的光。”而“至善”又被描述为“心灵之光”,他用心智之光驱散了无知的迷雾,激励并解放了那些背负黑暗的负担者。他认为,有了光才有时日的展开和生命的延续,因此光作为至善的形象给人提供了秩序、尺度和永恒。 正是在这种光的至善和至圣的学说激励下,欧洲中世纪创造了空灵剔透的哥特式大教堂,成为一支回荡人间的光的梦幻曲。从12世纪巴黎圣母院到13世纪的沙特尔大教堂、科隆大教堂直到16世纪的剑桥国王学院大教堂,都是用彩绘玻璃形成的高直建筑来展现出光与色的变奏。
随着照明科技的进步,人类由对光的自然崇拜转变为利用灯光来装扮城市和建筑,为人类创造明亮、优美、舒适的生活环境。至此,一个关于光的文化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愈演愈烈。
二、光文化的内涵
所谓光文化,就是利用光这样一种手段来表现文化。文化是无形的,要变得可视可观,就必须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,在照明领域,就是通过光这种载体来体现。
文化表面上是看不到的,但是它外延可以影响到很多方面,包括人们对事物的看法,包括产品的造型颜色、人们的服饰、人们的语言等,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,而带有某一地区的特征,这就是文化外延的表现形式。光也是文化外延的表现形式的一种,光也可以用自己的形式来表现某一特定区域的地域性文化。
三、光的分类
光包括自然天体发出的光和通过人工光源发出的光,前者称之为自然光,后者称之为人造光。
(一)自然光
自然光,就是自然天体发出的光,即日光、月光、星光等。在众多的自然美景中,人们最多见就是日出日落,许多名山大川正因为有了她的照耀而千姿百态、令人神往。冰雪融化、草木萌发、候鸟归来、北雁南飞、衰草连天、风雪载途……这些季节的交替都似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,他们无不与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设计师们一直以来总在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然光的变化来创造景观。
(二)人造光
人造光,就是通过人工光源发出的光。
自古以来,人们在夜晚都是用火把、油灯和蜡烛来照明的,因此只能过着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生活。直至1879年爱迪生研制成功了第一种白炽灯,将它悬挂在实验室所在地的门罗公园内外,成为当时一种奇特的景观。《纽约先驱报》的报道说,“灯光就像意大利之秋温和的落日”,而灯泡本身则是“一个发着阳光的小球,一个使人肃然起敬的阿拉丁神灯”。
过去的人造光在人们生活中扮演单纯照明的角色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更强调装饰性和美学效果。古代一直延续至今的有火把节、元宵观灯等都是人造光文化的雏形。白炽灯的发明成为电气化时代的曙光,从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,夜生活成为都市生活的新的内容,也使家庭生活开始走向了现代化。灯光设计师通过对灯光的设计创造出更加绚烂多彩、光纤照人、光怪陆离的夜晚景致,让光的艺术给整个城市夜晚景观的建设带来新的光明前景。
 

其他新闻

全国免费咨询电话:0379-5151111
公司名称www.yaxin223.com 最新登录
 公司地址河南 洛阳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2002-2017 www.yaxin223.com 最新登录 版权所有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02-2017 www.yaxin223.com 最新登录 版权所有
全国免费咨询电话:0379-5151111  公司地址河南 洛阳